支部生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党务专栏 > 支部生活 > 正文

【专题学习】深入研究文化审计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周晖)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1-06 浏览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研究文化审计,促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一、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自强,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把握文化建设规律和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地位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为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植根本国、本民族中华优秀文化,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我们必须坚定中华优秀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国家和民族才能强大兴盛。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等。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中,传承弘扬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了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今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在文化强国建设中铸就文化自信自强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必须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压紧各级党委责任,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必须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工作,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更好把科学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

(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三、深入研究文化审计,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和发展路径,指明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文化审计必须以推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审计目标。

文化审计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来判定是否有利于文化自信自强: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是否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是否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审计要围绕“国之大者”、部门特点和权力运行三方面内容提升高度、广度和深度。

(一)在高度上,按照“政治—政策—项目—资金”双向可逆的审计思路,将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之大者”落到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坚持保护第一,重点关注重要木结构文物建筑保护修缮工程,革命旧址维修保护项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陈提升项目,关注项目资金的绩效,从全面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全面推进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政策政治层面反映审计成果。

(二)在广度上,按照审计署确定的审计重点和内容,结合文旅和文物部门特点,有计划分步骤分年度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点项目资金和事项进行统筹安排,通过审计发现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推动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完善文物登录制度、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健全文物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完善。

(三)在深度上,按照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要求,梳理分析文旅部门的权力风险点,着重关注文旅部门的资金分配使用权、招投标决定权、资产处置出租权和资源对外合作权,尤其是文化和文物无形资产的冠名合作权等,关注资金安全,揭示公权力私有化和利益化的问题和风险。(作者:审计署群团文化审计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


上一条:【专题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下一条:【专题学习】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

固定电话:021-34206220

传真:021-34206229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邮编:200240

版权所有上海交通大学审计处  沪交ICP备20160089